第一,心理障碍。员工首先会问:“为什么我要受这种培训?这种培训对我到底有什么好处?”如果他们觉得根本没有好处,只是上面强迫他们来的,那他们就有排斥感。老师讲得再好,他们也认为没什么用,不如利用这个时间闭目养神。这种心理障碍使得员工不愿意听课,不愿意受训,那么培训自然就无效。
第二,吸收困难。企业里的员工都是成年人,因为年岁的增长,不太容易抓住要点。听了半天,也听不出一个名堂来。听完了以后,也没有办法融会贯通。因此,教材的深浅,知识点的多少,受训者的水准都不一样,这些都是决定培训有没有效的主要因素。
第三,讲师的缺失。讲师本身往往缺乏管理经验,只能够纸上谈兵,虽然他讲起来非常有道理,但是并不懂怎么应用。这样一来,听的人自然就没有兴趣,认为:“你那套理论到底能不能用啊?你自己都没有把握,我听了以后回去用,万一用错了不更糟糕?”所以讲师除了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外,也应该去了解一下现场,知道一些实际运作的状况,根据实际加以调整,这样就不会无意之间害了很多人。
第四,时间的限制。培训如果只有短短两个小时,要培训很多东西,也是不现实的。有很多企业说时间很宝贵,就给两个小时,又要提高士气,又要提高生产力,请神仙来也没有办法。有的人听个头没有听尾巴就走了,有的人听头听尾中间缺课,他们也不是故意的,一会儿有人找,一会儿又想到什么事情要解决一下,这样一来听的都是不完整的东西,能有什么收获啊?
第五,缺乏真正运用的机会。那么受训完回到工作岗位,还是照老一套在做,没有一点改变。这样慢慢把听来的东西又忘掉了。
第六,目标迷失。受训者认为培训是一种休闲,去了有咖啡可以喝,有点心可以吃,找人聊聊天,很愉快。把认识人、聊天、打听消息当做受训,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,当然无效。
建议企业,一方面要让大家了解培训的意义和目的,另一方面也要有一个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。我相信,成功的企业对于培训都是不遗余力的,而且都会拨一大笔经费。
也有一些企业因为培训费用太庞大了,以至于不知道怎么用才好。所以,企业要有一些专门的人来花这笔钱,换句话说,他们要有这个能力,有这个专业,而不是随便就把培训经费花掉。因为培训要有成果,那么一定要有一批人,既了解什么是培训,又肯把培训当一回事来做。很多培训部门的主管都有这个热忱,但是他们有时候也会感觉到有挫折感,不知道培训怎样才能系统、完整。
另外,好的主管不一定要把所有东西统统教给下属,因为你如果统统告诉他,他就不会自己思考,反而会养成习惯,等人家告诉他怎么做。如果我们点到为止,保持一些神秘感,反而会引起下属的兴趣和好奇心。所以主管交代下属工作时,不一定要把工作细节全部说得很清楚,只提示重点,让下属自己去思考,这也是一种培训方法。下属常常要去动脑筋,根据主管的指示自己筹划、自己安排、自己磨炼,那么他就会增长工作的智慧。讲得太仔细,反而会伤害下属的自尊心,产生这样的反感:“你把我当笨蛋吗?难道这些我都不懂?”点到即指,其他的让下属自己去想,对他自己也是一种鼓励。不懂可以再问,实际上有心人多听几遍,自己去整合,就会得到很系统的东西。
培训要解决员工实际问题
西方人是工作导向的,中国人是关怀导向的。这是不是代表中国人的问题用拍拍肩膀就能解决呢?我想拍拍肩膀是很有效的,问题是,拍拍肩膀之后,有没有一些后续的动作。如果拍拍肩膀之后,什么事情都没有做,没有解决问题,那下一次你再拍肩膀可能就没有用了。因此,拍拍肩膀可以说是一种推拖拉的方式,就是我们争取一些时间,以便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,想到好的方法来替他解决。解决了他的问题,拍拍肩膀才会有效。
一般我们听取员工的抱怨或者申诉后,没有办法立即发表意见,所以我们就拍拍他的肩膀,表示安慰,表示这个事情我们会重视,来缓和一下他激动的情绪,这时是相当有效的。可是我们一定要明白,问题并没有解决。换句话说,他抱怨或申诉的原因还没有消除。假如我们拖一阵子,他会因为我们的安慰而缓和下来,但是不解决问题,他下次再度不满的时候,恐怕抵触就会更强烈。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,就是因为我们每一次都这样拖,拖到最后就使矛盾全部爆发出来。
下属会认为主管做人很好,但是不值得尊敬,不值得信赖。因为他只会推拖拉,推拖拉之后没有有效地解决问题。所以一个好的主管,拍拍下属的肩膀之后,还要进一步把握事实,加以分析,找出真正的原因,来做合理的补救。同时,还要想办法防止同样的错误再度发生,这才是积极的做法。
我们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下属申诉的内容,知道他在抱怨些什么,另一方面也应该让下属了解主管的要求,双方面来沟通,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。所以拍拍肩膀之后要能够有具体的措施,才能得到大家的尊敬。员工是企业最珍贵的财富,员工问题应该受到最高度的重视、最妥善的处置,否则势必愈演愈烈,终于有一天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存在员工问题而非问题员工
员工问题不是问题员工,建议很多当领导的,最好认为员工有一些问题,但是没有问题员工。问题员工不在我的企业里,我企业的都是好员工。但是再好的员工也会产生一些问题。
比如有一些人准时上班,准时下班,对企业的所有活动也都很热心参与,但实际上他始终没有工作绩效。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工作,他这样回答:“我准时上班,准时下班,就表示我很尊重企业的制度,很尊敬我的主管。但是我不得不利用上班时间偷偷做一点自己的事情,现在是炒股的好机会,如果我不利用上班的时候炒一下,我跟我的朋友在一起时就感觉很没有面子,因为我赚的钱最少。”这个问题值不值得我们重视呢?是不是这样的人统统叫做问题员工呢?不是,他只是受了社会风气的影响,稍微有一点点问题,我们当然可以补救。
就算只有少数员工不符合组织的要求,我们也应该考虑到,少数人也会延误整体目标的达成。换句话说,一定会有不良的影响,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去消减。注意,是消减,不是消灭,这种事情不可能完全消灭。因此,差不多所有的管理者都认定,员工问题是存在的,而且有研究的必要。
研究到最后能不能解决呢?假如不能解决,我们浪费时间去研究它干什么?员工表现得不符合企业的要求,当然有其原因,这个原因一般叫做不安,即员工一定有些不安。比如上班炒股那个员工因为跟朋友相处的时候,感觉到没面子,感觉没办法跟别人相处,这就是他不安的原因。我们只要充分了解他不安的原因,就有办法合理地补救。可见,员工问题不但有必要研究,而且是可能解决的。
我们把员工问题大致上分为两类:一个叫做不为也,一个叫做不能也。所谓“不为也”,就是他能干,有能力做事,但是他不做。所谓“不能也”,就是你打死他,他都没办法做,就算罚钱,甚至当面给他难堪,他都没有办法去做。“不能也”的问题比较简单,培训一下,或者请专门的人教他,让他慢慢从不会到会,就解决了。“不为也”反而比较难解决;“不为也”包含不会做、不肯做、不敢做、不多做,还有不当做。